印度手機品牌Micromax入華,能帶走點什么?
2021-02-07 15:34:08
(原標題:印度手機品牌Micromax進入中國能帶什么?)
摘要:沒有可觀的市場銷量,Micromax來中國的原因大概是為了自己的估值。
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道,印度第二大手機制造商Micromax信息學最近表示,計劃明年(2017年)開始在中國銷售手機。
Micromax進入中國,與國產手機的海外戰(zhàn)略背道而馳,令人驚訝,發(fā)人深省。它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市場飽和期到來的原因是什么?最后能得到什么?
在手機廠商高度重視的印度市場,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優(yōu)勢互補,但由于分割格局激烈,也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。Micromax進入中國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產品銷量,彌補更多精力為進一步學習籌集資金。然而,印度智能手機目前的市場狀況促使當地制造商這樣做。
他們“訪華”的原因也來自于整合在他們系統(tǒng)中的潛在應激基因。
印度本土手機廠商在初期發(fā)展時并不具備市場優(yōu)勢,以中興、喬尼、OPPO等ODM廠商提供的低端機為基礎,打造了當時的市場發(fā)展基礎。可以說,在他們的支持下,印度本土手機廠商在前期完成了智能手機的市場布局。
如今,印度手機市場的ODM基因并沒有被完全抹去。相應的,以前的ODM廠商也在反戰(zhàn),想沖出自己的市場紅利。此外,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不斷受到令人羨慕的國外市場的攻擊,眾多廠商的布局可以說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再次失去了許多優(yōu)勢。
從表面上看,從政策和本地化方面來看,印度手機廠商的銷量、產量和品牌口碑確實高于國外廠商,但從市場內部的發(fā)展?jié)摿砜?,幾乎沒有市場優(yōu)勢。
沒有了原有的市場搭建基礎,加上市場競爭的外力不斷增強,他們不可避免的市場困境越來越合理,想要改善這種狀況,只能另辟蹊徑。雖然他們有點拼了命的想出國打海外,但畢竟Micromax在一些國外市場也做到了前三,所以還是有機會打的。
當然,Micromax的“進入中國”不僅僅是為了銷售,因為考慮到目前國內的市場情況,他在銷售上幾乎不可能有完美的市場成功。
2016年,智能手機市場發(fā)展處于低谷,iPhone銷量首次下滑。與去年10.5%的增長率相比,IDC的預測數據也降至3.1%。國內手機廠商不斷在產品中尋找亮點,只期望拿回一點點剩余的市場份額,產品堆積成海,幾乎占據了很多消費市場。
相應的,在不斷變化的市場飽和度的影響下,外地人開始在國內市場打拼。三星、LG、索尼哪一年的銷售數據讓他們與國內手機廠商相比穩(wěn)占優(yōu)勢?
所以對于新Micromax來說,拿到銷量的夢想是好的,但現(xiàn)實并沒有給他很好的發(fā)展機會。更不幸的是,Micromax的創(chuàng)始人曾經說過,他們的手機主要是為了銷量而戰(zhàn)。
如上所述,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進入多方向制造商手中的白熱化市場發(fā)展階段。從配置和價格之爭,到同配置下的低價之爭,大屏幕上的最低價之爭,廠商們幾乎筋疲力盡。
即便如此,市場在他們的認知中并沒有繼續(xù)走上可觀的道路。同樣對比,Micromax沒有國內廠商的品牌打造渠道,而且因為擴張明顯失去了政策支持。
沒有可觀的市場銷量,Micromax來中國的原因大概是為了自己的市場估值。
Micromax想在中國市場吸引消費者,爭取民間投資集資,改變發(fā)展狀態(tài),如果可能的話實現(xiàn)上市的最終目標。那么,為什么它必須采取這一棘手的步驟呢?我覺得原因如下。
Micromax是2000年由四家合作伙伴創(chuàng)立的,但直到2008年才開始銷售手機。截至2015年,它已經推出了40多款新車型。
對于其在印度的市場受歡迎程度沒有詳細的市場數據預測,因為印度當地的手機制造商并不是唯一的一家。即使市場份額不差,但事實無法掩蓋,在推出的40多臺新機器中,Micromax已經無法在壓力下繼續(xù)其國內產品狂歡。
1.阿里被拋棄帶來的經濟壓力
第一,資金方面,去年5月,阿里巴巴集團放棄以12億美元收購Micromax的股份。據悉,后者增長計劃不明是放棄融資的主要原因。
Micromax之前以ODM廠商為主要的鑄造方式,現(xiàn)在很多ODM廠商都是反戰(zhàn)的。Micromax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流來完成整體的產品規(guī)劃,也需要拿出清晰的市場規(guī)劃來吸引下一輪融資。但就其目前的出海戰(zhàn)略而言,顯然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。
2.才藝與畫餅
其次,頻繁的人事變動也是他的產品提升策略規(guī)劃難以清晰的主要原因。不同的思維方式,沒有太多可見的塑料點,Micromax只能趁機走向海外,但或許這種在國內搶眼的市場份額所講述的大餅故事,可以吸引一些融資,增加自己的市場估值,進而完善Micromax現(xiàn)在所處的不完善的市場體系。
當然,Micromax的出海戰(zhàn)術面臨的不僅僅是市場壓力。能否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性價比高的產品,能否做出適合群體用戶的系統(tǒng)體驗,能否憑借這些已經規(guī)劃好的可行優(yōu)勢,成功將粉絲用戶群拿到別人手里?這些都是挑戰(zhàn)。
在我看來,我認為它的產品做不好。而且,就目前而言,作者想給它想要的估值和上市潑冷水。
最后作者對Micromax說:別來中國玩了,真的太晚了。
上一篇:小米嘗試破局:大手筆補專利短板 無奈自建線下渠道
下一篇:專家:撕下國產服裝的低端標簽要靠創(chuàng)品牌、提品質




